杜甫秋興八首解讀
杜甫秋興八首解讀 曾治津 1/28/2012 序 杜甫在七言律詩的發展中居關鍵地位,他在七言律詩中的作品,無論在形式及內容都推到「仰之彌高」之不可企及的程度。後人的七律作品都以他為典範而無踰越者。 < 秋興八首 > 是杜甫晚年七律的代表作,他在句法上的變化,意境上的營造,己經到妙手天然,毫無斧鑿痕跡的地步,正是孔子所謂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」的高超境界。 秋興八首結合成一詩組,本組律詩有他人所不能企及的幾個特徵: 第一是時空的跳躍,不像其他詩詞只限於一個時間及一個空間。時而 夔府,時而長安。一忽兒現在,一忽兒過去。而且都以不同的時空的多主題而著意描寫。然而他又把這不同的時空內的主題作有機的化合,成為不可分裂的整體。 第二是的力道的強悍,詩的調子冷漠,然而可從鬱悶中感到一種氣勢,從蕭瑟陰森中感到強烈的脈動,從失望與放棄中發放出內心的熱情。 第三是句子的精鍊,多樣,和具創造性。為了突出形像,他把主詞和受詞顛倒錯置,然而他卻不會使讀者誤讀,他把形容詞作動詞使用,使句子生動而有色彩。 第四是思維的複雜與變化,一會兒想東,一會兒想西。這就代表人思想的真實性。思家、懷友、戀鄉、看月都有許多很好的詩來代表,但本詩組卻無法把它固定在一個範疇裡。他把忠君、愛國、憂民、傷己、懷舊、悲秋放在一起而具和諧的美感。 多年來我累次讀此組詩都只是感到一種矇矓的美感,無法深入,有點像欣賞畢加索的畫,只覺得它美,似乎是要傳達某種信息,但不知道這信息是甚麼。秋興八首之難解,推究主要是因為: 第一,辭句結構多樣,有時主詞受詞顛倒,有時將形容或名詞用作動詞,叫人摸不着頭腦。第二,思維複雜,對象不明確,主題不明顯。在陰冷的環境中,感到憂鬱的氣氛,但說不出是憂國、憂民、憂君、還是憂自己。詩人當時是胡思亂想,他把這胡思亂想赤裸裸的呈現在讀者面前,用巧妙的手法和詩的語言,讓我們也同樣感到他思想的散漫。 第三,詩中用典,其所述事物在當時固然人人知曉,到現在都成了僻典,不瞭解這些事物便無法解讀。 第四,意旨不明,其他詩的意思都清清楚楚的擺明在讀者面前,如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」,一看就知道他幸苦經營的茅屋屋頂被風割走,並由此到想到天下無屋居住的天下寒士。但秋興八首忽而夔州,忽而長安,就長安來說,忽而言其繁華
留言
張貼留言